Newsletter Subscribe
Enter your email address below and subscribe to our newsletter
認識工藝產地的故事,愛惜之情就會油然而生。

台灣的竹材工藝,早在史前時期就開始了,當時的台灣原住民依靠剖竹製竹來自給自足,重視實用而非品質的製竹生活,而當時的竹製品屬於粗糙造型的「竹粗器」。

蓪草紙又寫為通草紙,它雖然名為紙,但不是把植物纖維打碎再重組纖維的人工製紙,而是直接使用完整的植物纖維結構。

最早名為水沙連,在明鄭時期叫林圯埔,到了日治改稱竹山。「竹山」也就是「竹林滿山」之意。因此,竹材、竹筍以及竹品買賣成為竹山人的生活型態。

螺鈿可分為「厚螺鈿」與「薄螺鈿」,厚螺鈿是在木器上刻出凹槽,讓貝殼厚片鑲嵌入內;薄螺鈿省略了刻槽步驟,是在漆器上黏貼貝殼薄紙當成裝飾。

台灣螺鈿工藝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民國40年代,當時日本戰敗日本人離開台灣,開始有美軍駐台。50年代初期,台灣人發現美國熱愛台灣生產的木頭所製成的傢俱。於是,新竹一家木加工廠-「耀泰」嗅到商機,發行一款以新竹盛產的樟木為料,結合當地的螺鈿工藝,製作具有台灣山水風景的「美國箱仔」,成為當時螺鈿木傢俱的基礎。

歡迎各大展覽、活動策展人與地方特展,投稿關於您們的相關資訊
工藝星球免費刊登在「The Latest Show」欄位,
希望提供給在台灣各地旅行與在地人一個知道當地哪裡有展覽的最新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