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Subscribe
Enter your email address below and subscribe to our newsletter
該欄位以插圖形式,從原材料到製成品展示各種日常用品與工藝產品的加工和製造細節,向讀者普及過去至現代台灣工藝的製作知識和進步。

所謂「編織竹器」,是以細長的竹篾條為材料,經由挑壓交錯進行編織器物的一種竹材工藝。在日治時期稱為竹細工,始於精細工法的一種代名詞。

釉藥中的「釉」是指如礦物表面玻璃般透光的「玻璃質薄層」,這種薄層有三大優點:第一,防水性,二,裝飾性,第三是延長使用期限。

一般來說,編織型態可分為兩個大類:密編和鏤空編。而其編織方法大致以:平編、斜紋編、梯形編、回字編、六角孔編、三角孔編、輪口編為基礎,許多技法都是以這七種技法為主,再變化出無數種編法。

所謂「成形」是利用外力,讓柔軟有水分的陶土或瓷土轉變成一種特定形狀的胚體,也就是未經素燒、釉燒的半成品,也叫成型。大致分為四個大類,一為手工成形,屬創作型陶瓷,製作較為費時,具有獨特性與手工感,根據形狀可再分為手捏、土條和土板;而機器、模具、3D列印屬工業型陶瓷,有著相同大小、可規模化的生產方式。

漆器之所以叫漆器,是因為除了是容器外,最重要的其實是「漆液」。一種塗在容器表面的液體塗料,取自名「漆樹」的樹皮內的乳白色樹液。這種液體的主要成分為漆酚、水、樹膠質和漆酶等,而漆酶含有銅,是一種氧化物質,接觸空氣便會乾燥硬化形成具光澤度的硬膜,稱之漆膜,漆膜可以防止外部濕氣的滲入,並確保容器的防水性與耐久性。

當我們選好適合的竹材並鋸斷竹子,刮去堅硬的竹節之後,就能開始製作竹篾。竹篾製作可分為三個階段:外表處理的「刮青」;剖管成片的「對開」、「等份」、「劈薄」;竹片成形的「定寬」、「定厚」、「倒角」。

什麼是蓪草紙?
蓪草紙(pith paper)是髓芯(pith)與紙(paper)所組成的詞彙。蓪草紙則是使用一種名「蓪草樹」的樹木髓芯,用刀子削成薄如透光的紙張,本身即柔軟和充滿彈性,而蓪草樹又稱通草樹。

螺鈿,又稱為螺填、螺甸、鈿嵌、陷蚌等。「螺」,指的是名詞的「螺類」,如海螺、田螺、貝殼等具有螺旋形狀的外殼;「鈿」唸作"ㄉㄧㄢˋ",指的則是動詞的「填入」。「螺鈿」也就是填入螺類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鑲嵌貝殼。

歡迎各大展覽、活動策展人與地方特展,投稿關於您們的相關資訊
工藝星球免費刊登在「The Latest Show」欄位,
希望提供給在台灣各地旅行與在地人一個知道當地哪裡有展覽的最新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