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Subscribe
Enter your email address below and subscribe to our newsletter

相比歐洲主食的硬式麵包,柔軟又濕潤的台式麵包仍然是許多台灣人的最愛,還是從小吃到大的口味,這次就來整理屬於台灣味的麵包系列。
相比歐洲主食的硬式麵包,柔軟又濕潤的台式麵包仍然是許多台灣人的最愛,還是從小吃到大的口味,這次就來整理屬於台灣味的麵包系列。

源自日本和菓子的甜麵包
麵包的日文為「パン」,日治時期在台灣的麵包有兩種,都是以種類加上「パン」為名,一是「食パン」,吃的是柔軟的白土司;而「菓子パン」又有「菓子系麵包」的別名,融合傳統和菓子餡的甜口味,以下先介紹源自日本的甜麵包。

克林姆麵包
使用泡芙內餡的卡士達醬,是另一種菓子系經典款,源自日本「中村屋」創業者相馬愛藏的奇想,卡士達醬的日文「克林姆(クリーム)」也成了這款麵包的名稱。
在日本,吃克林姆和紅豆麵包最大的差異,是出爐之後就能看到很豐富的卡士達內餡,據說是當時的紅豆麵包,空氣含量大,看起來沒什麼內餡,相馬愛藏就善用了空氣先排出的原理,在烘烤前切出兩道痕跡,使得卡士達醬滿溢出來,成為日本麵包創作「先切後烤」的一種路線,而在台灣是將卡士達醬擠在上頭,與麵包體形成一個美麗旋渦。

紅豆麵包 日式甜麵包的原型是「紅豆麵包」,創於1874年日本銀座的一家麵包店「木村屋」,在麵包中填入代表日本的和菓子甜餡,形成了所謂的「菓子系麵包」,推出之後廣受好評,至今成為經典,日本習慣以白芝麻分辨口味,在台灣通常是用黑芝麻。以麵團包甜餡的作法,台灣還有芋泥、黑芝麻、栗子泥口味。

菠蘿麵包 用小刀劃出格子切痕的餅乾外層為日本的「哈密瓜麵包」,如同哈密瓜的溝紋而得名,在台灣則稱作「菠蘿麵包」,因為覺得也像台灣鳳梨-菠蘿。一開始進入台灣的時候,只有原味,後來出現奶酥、巧克力、芋頭口味,還有爆漿系列。

到底什麼是「台灣麵包」呢?
台式麵包在烘焙世界被歸類為軟口感,以蔥、肉鬆、豬油三種食材最具代表性,特徵就是出爐之後帶著油亮酥脆風味。
最早來自西方的麵包吃的是堅硬無比的硬口感,作為主食食用,無餡料無甜鹹,直到明治維新,日本人研發柔軟的麵包,後來台灣師傅就以「柔軟麵團加上本地食材」製作台灣麵包。
與日式麵包高度相關的台式麵包,強調餡料的豐富與柔軟的口感,既有日式和菓子為基礎的甜麵包,還有以台灣在地食材所創作的鹹麵包。

肉鬆麵包 肉鬆麵包結合了代表台味的美乃滋和豬肉鬆,由於當時冷藏技術不發達,台灣人會將豬肉製成肉鬆,以乾糧狀態更能避免肉質腐敗和延長保存。為了更好的讓肉鬆扒在麵包體上,塗抹一層厚厚的美乃滋,再直接拿麵包體蓋在肉鬆上,綿密的肉鬆加上濃郁的美乃滋形成了一種又鹹又甜的極致口感。

蔥花麵包 除了肉鬆,台式麵包最具代表性的「蔥花麵包」。由於早期物資缺乏,人們會以豬油淋在米飯上作為一餐,也因此台灣師傅嘗試用豬油烘烤麵包,先撒上青蔥,再塗抹豬油,吃起來油香充分、青蔥甜美,是天天吃也不膩的麵包品項。

蔥花肉鬆捲
蔥花肉鬆捲是把肉鬆鋪在麵包體上捲起來,然後撒上蔥花,兩側以美乃滋沾滿肉鬆做成,是由蛋糕捲的做法衍生而來的麵包,結合台灣兩大口味:蔥花、肉鬆的Mix。

沙拉麵包 「這個今天沒吃完要冰冰箱哦」這是台灣人買沙拉麵包最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了!這種以夾料呈現的麵包,日本有知名的炒麵麵包,台灣就是夾入馬鈴薯、水煮蛋、小黃瓜、美乃滋等餡料的沙拉麵包最具代表性。

夾心麵包 這是用肉鬆口味的麵包體切半、兩側抹上甜餡料後再合起來,裹上椰子粉或花生粉,成為形似小山丘的形狀(也有屁屁稱號)。除了奶油、花生,還有草莓和藍莓果醬。一口咬下麵包和餡料,因為外層裹上粉粒有著介於脆和水的融合口感,味道特別豐富。

螺旋麵包 隨著麵包的盛行,台灣人對於麵包的創意也開始慢慢提升,於是就出現了以「田螺」為造型,中間擠滿奶油和巧克力口味的螺旋麵包,成為小孩子的最愛。
同場加映
以上圖片、文字為極誌文化版權所有,若有商業授權需求請寄信至極誌文化洽詢。
一個觀察台灣味道的知識欄目。身為台灣人,我們觀察那些因為熟悉而忽視的台灣美食,並寫出味道之外的秘密與故事,在台灣味滿滿的土地中,找尋留下痕跡的台灣飲食文化。

歡迎各大展覽、活動策展人與地方特展,投稿關於您們的相關資訊
工藝星球免費刊登在「The Latest Show」欄位,
希望提供給在台灣各地旅行與在地人一個知道當地哪裡有展覽的最新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