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Subscribe
Enter your email address below and subscribe to our newsletter

它是虱目魚的代表料理、鹽埕的日常早餐,而且比台南虱目魚粥更具在地性,因為只有一家有賣,魅力之強大,不是人人擋得住。
說起最具代表性的高雄小吃,魚肚漿應該要名列前三名,它是虱目魚的代表料理、鹽埕的日常早餐,而且比台南虱目魚粥更具在地性,因為只有一家有賣,魅力之強大,不是人人擋得住。

吃魚先知魚知識!剖解虱目魚之美味部位
虱目魚因其美味,在1717年刊行的《諸羅縣志》中就記載「多烏魚(烏魚)、多塗鮀(土魠)、麻虱目(虱目魚)」為台灣的三種本地特色海產。由於虱目魚全身除了魚鰭和魚鱗之外都可以吃,不同的部位又有不同的吃法,因此台灣人會以「全身都是寶」來形容牠。
以虱目魚來說,從頭到尾每個部位都有其美味之處:魚身兩側下方部分稱為「魚肚」,是順著側線(魚皮和魚肚中間)在正反面的魚體上劃一刀,用手剝開,使魚骨和魚肚分離,肉質細緻,為全身油脂最豐厚甜美的部位;「魚柳」是取下魚肚後,沿著脊椎骨的無刺肉條,須用湯匙刮下,左右各一,脂肪量少且富彈性,非常珍貴稀少,吃起來如牛肉中的菲力般美味,有「魚菲力」或是「黃金一兩肉」之稱。
上半部為「背鰭」,連著下方有一條肉,又稱「鰭邊肉」,台語俗稱「魚嶺」,適合日曬風乾之後食用,是最適合下酒的部位;魚頭旁則是「魚腸」,相當於秋刀魚的內臟部位,包含心肝腸腱,油炸酥香,有著視覺的衝擊與微苦風味;「魚頭」的臉頰兩側充滿膠質,用醬油、味醂、冰糖等調味料小火煨煮,軟嫩又下飯;Q彈「魚皮」有三種吃法:可煮湯保留最鮮美的滋味,次為與虱目魚肉打成魚漿的虱目魚丸,然後是拿帶魚肚肉的魚皮裹純魚漿川燙製成的魚肚漿。

魚肚漿湯≠浮水魚羹
這種魚肚漿和浮水魚羹看起來很像,其做法卻完全不同。台南人吃的浮水魚羹,以虱目魚肉為主,一塊魚漿包一塊魚肉的做法,滾水下鍋滾水浮起,再把煮過魚肉的湯勾芡成「羹湯」,而命名「浮水魚羹」,有筍絲配色,佐以薑絲、烏醋、白胡椒粉,滑嫩鮮美的口感和酸甜湯頭。
高雄人吃的魚肚漿湯,以虱目魚肚為主,一塊魚漿裹一塊魚肚的做法,魚漿得先加入冰塊攪打才會保鮮又有彈性,經過一個晚上的熟成,肉有了黏性,就能完美地裹滿虱目魚肚,保留了魚肚完整的鮮味,也保證了魚肉含量的充足。強調的是「清湯」,以虱目魚骨熬製的清湯,搭配米飯或者粗米粉一起享用。


一九五九年創業的「大溝頂虱目魚米粉湯」就創造了一個「魚肚漿」的料理名詞,每天凌晨從永安彌陀直接送達每隻一斤以上的肥美虱目魚,從離水到處理不超過五小時的鮮美程度,也是全台唯一有魚肚漿的美味老店。
你能吃到實實在在的魚肉,可以感受到強烈的鮮、嫩、扎實,上桌就像蓋飯一樣,用大尺寸的碗,在粗米粉上蓋滿魚肚漿,每口都能咬到魚肚的油脂香,每塊魚漿都是不規則的形狀!
同場加映
以上圖片、文字為極誌文化版權所有,若有商業授權需求請寄信至極誌文化洽詢。
富饒的自然物產、獨特的地貌氣候、精彩的民族融合,造就了台灣小吃文化。《小吃原產地》秉持“產地美食”的概念,由一篇深文紀錄一道小吃的方式,展示台灣各地的獨特食材、烹調秘密以及歷史脈絡。

歡迎各大展覽、活動策展人與地方特展,投稿關於您們的相關資訊
工藝星球免費刊登在「The Latest Show」欄位,
希望提供給在台灣各地旅行與在地人一個知道當地哪裡有展覽的最新情報。